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即将来临,人们忙着包粽子、挂艾叶、划龙舟,采取各种不同方式纪念屈原。
众所周知,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中期湖北秭归人。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本是远古时期吴越民族的图腾忌日,早在屈原诞生之前就已经在民间流行。龙舟竞渡起源于远古先民的生产劳动与战争。他们在水上追捕猎物时,争先恐后地冲向猎物;或者展开“舟战”,奋不顾身地进攻或退却,这就是最早的“劳作竞渡”或“战斗竞渡”。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竞渡成为纪念大禹、勾践、伍员或马援的地方习俗。可见端午和竞渡最初与屈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的出现比屈原要早得多。
那么,后来又怎么和屈原联系起来了呢?
据学术界研究,远古时期的端午和竞渡属于原始阶段的“民俗文化”,为了纪念屈原而盛行的端午和竞渡,则是中华民族的“精英文化”。所谓“精英文化”,就是“由文化精英在群众创造的基础上实行再创造,以书面形式而产生的格调较高、加工较细的文化成果”。为纪念屈原而出现的精英文化,最早见之于南北朝。南朝梁代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同一时代北朝齐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也有类似记载。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愿意把端午和竞渡这样古老而隆重的习俗转让给屈原,说明屈原的人格何其伟大,品质何其高尚!
屈原一生惨遭两次流放,第二次流放沅湘,他在《哀郢》中说:“忽若不幸兮,至今九年而不复”,这次流放长达九年的时间。他在枉渚(德山)、沧浪(沧山、汉寿)一带披发行吟,徘徊转徙。并在太阳山参与祭祀太阳神的活动,留下了《东皇太一》《东君》等祭祀太阳神的光辉诗篇,使常德成为太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常德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率先发起竞渡之举。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每年都要在沅江边上观看竞渡比赛,并写下了著名的长诗《竞渡曲》,诗前小序说:“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意。”当时武陵竞渡的中心地点就在招屈亭,所以《竞渡曲》的结尾又说:“招屈亭前水东注”。至今,常德诗墙公园还有招屈亭的仿古建筑,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瞻仰。
由此看来,常德虽不是屈原的故里,但的确是最早采用竞渡的方式纪念屈原的地方。因此,常德最有理由举办国际龙舟赛,以此促进文旅融合,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发展常德经济。这也是端午佳节吊屈原的最好方式之一。
责编:赵娜
一审:胡蔓
二审:刘宏远
三审:陈世杨 姚军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何朝辉主持召开鼎城区安全守底工作调度会
鼎城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整改整治成效通报会召开
陈远调研鼎城区“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陈远带队开展“八一”前走访慰问活动
陈远主持召开鼎城区“八一”建军节座谈会
陈远主持召开鼎城区半年度经济形势分析暨重点工作结账会
陈远主持召开鼎城区商贸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何朝辉带队赴成都、彭州开展学习考察
下载APP
分享到